冬虫夏草始见于清。吴仪洛的《本草从新》对冬虫夏草的论述为:“冬虫夏草甘平保肺,益肾,补精髓,止血化痰,已劳咳,治膈症皆良”。曰:“四川嘉定府所产者最佳。云南、贵州所出者次之。冬在土中,身活如老蚕,有毛能动,至夏则毛出土上,连身俱化为草。若不取,至冬则复化为虫。”
在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对其记载尤详:“夏草冬虫,出四川江油县化林坪,夏为草,冬为虫,长三寸许,下跌六足,屉以上绝类蚕,羌俗采为上药。”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“功与人参同 宜老人。”《药性考》“:秘精益气,专补命门。”《本草纲目拾遗》“冬虫夏草治腰膀间痛楚,有益肾之功。”《本草问答》“ 牛于冬至, 盛阳气也; 夏至入上, 阳入阴也; 其生苗者, 则是阳入阴之象, 至灵之品也。”《中药大辞典》“补虚损, 益精气, 治阳痉遗精、腰膝酸痛, 病后久虚不夏。”
冬虫夏草,一般简称为“虫草”,就是抓住它由“虫”和“草”两者结合在一起而命名的。冬季它是蛰伏在地下的虫体,到了夏季从虫体上长出“草”来,因而得名”虫草“。
其实,“冬天是虫,夏天是草”只是它的表象。经过长期的研究观察,现已知道,在我国四川、青海、西藏等地的高山区有一种叫虫草蝙蝠蛾的昆虫。这种昆虫的幼虫在秋末冬初已发育成长,在地下潜伏越冬。这时若被冬虫夏草菌感染,并将萌发的菌丝侵入幼虫体内,汲取幼虫体内的营养,就会造成幼虫僵死而菌丝则形成菌核。
到次年春天从幼虫头部长出细短棒状的子座,并不断向地面伸出。直至夏至左右(6月中下旬),子座像小草一样露出尚未融化的雪面。这是采集的大好时机(过此时期积雪融化,子座混在杂草丛中就不易寻觅)。采集时,将虫体连同子座一起掘出就是作为药用的冬虫夏草。由此可见,冬虫夏草实际上是虫草蝙蝠蛾幼虫和冬虫夏草菌子座的复合体。
适宜冬虫夏草生长的高寒草甸土壤多呈黑褐色,含水量常年在30%到50%之间,普遍有10到30厘米的腐殖质层,适合各种菌类的繁殖。在我国,冬虫夏草只出产于以青藏高原为中心,海拔3500~6000米的高寒湿润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上,集中分布在海拔4200~5000米的垂直高度内。
野生虫草于夏至前后,当积雪尚未融化、子座多露于雪面时采集。过迟则积雪融化,杂草生长,不易找寻,且土中的虫体枯萎,不合药用。找到后,挖出虫体及子座,在虫体潮湿未干时,除去外层的泥土及膜皮,烘干或晒干;人工培养虫草待子座长成后采收,晾干即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