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 首页 > 虫草知识 >

扒一扒丨冬虫夏草在乾隆时期是如何媲美人参 成为滋补佳品的?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28 18:45:54    

国家食药监总局下发冬虫夏草(简称“虫草”)不能以保健品方式销售的通知后,虫草貌似被赶下了神坛。但乐约健康小编想扒一扒,如果辨证待之,虫草的药用自古以来还是值得称道的,否则也无法流传至今。

一起来看看,虫草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国人青睐的补品?

虫草最初记载于藏文典籍,1757年汉典中开始现身:保肺益肾 止血化痰

有关冬虫夏草的记载最早来自十五世纪藏文典籍《千万舍利》。到1757年,终于出现了汉文记载——吴仪洛撰写的《本草从新》,在“山草类”中写道:“冬虫夏草,甘,平,保肺,益肾,止血,化痰,已劳嗽……冬在土中,身活如老蚕,有毛,能动;至夏则毛出土上,连身俱化为草,若不取,至冬则复化为虫。”

看起来虫草的补益作用不小,但是太笼统了有没有?小编私心想着要是古人能举个例子就好了。

虫草治病的第一个病例,出现在1778年的《文房肆考图说》!

有同感的不止小编一个。继《从新》之后,唐秉钧等刊于1778年的《文房肆考图说》出现了一个宝贵的病案,世人可以一睹虫草如何治病强身了。文中写到:

“应奎书院山长孔老师,讳继元,号裕堂,系先圣裔,桐乡乌镇人,诚正君子也。述伊弟患怯,汗大泄,虽盛暑,处密室帐中,犹畏风甚,病三年,医药不效,症在不起。适戚自川解组归,遗以夏草冬虫三斤,逐日和荤蔬作肴炖食,渐至全愈。因信此物之保肺气,实腠理,确有征验。嗣后用之俱奏效, 因信此品功用不下人参, 故附志之。”

现在,小编给您梳理一下这位患者“病三年”未愈的缘故。

● 中医认为人体能够维持生命与活力,凭借的是周身阳气运行不休。

● 出汗太多会伤及阳气,有“大汗亡阳,阳随汗脱”之说。

● 阳气不足,轻者精神萎靡,畏寒蜷卧,重者可导致死亡。

这位患者身患“汗症”太久,汗出太过,维持生命活力的阳气耗伤太过,导致连年病弱、害怕风寒。另外,汗出得太多也有“肺气虚”的嫌疑,《从新》里记载的虫草“保肺气”就有用武之地了。

乾隆年间,虫草由药方转为食补方:补身作用可抵人参一两

到乾隆三十年,即1765年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对虫草的记载已经不止是治疗,更多的涉及了食疗方。尽管记载不多,小编仍然能揣测出几分,正如今日“演而优则唱”,虫草“药而优则食”,渐渐由从药材转向“保健品”,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。小编扒出了这样一个吃法:

“炖老鸭法:用夏草冬虫三、五枚,老雄鸭一只,去肚杂,将鸭头劈开,纳药于中,仍以线扎好,酱油酒如常,蒸烂食之。其药气能从头中直贯鸭全身,无不透浃。凡病后虚损人,每服一鸭,可抵人参一两。”

若论药膳,这道虫草炖老鸭可能是美食老饕的眼中珍宝,但若说保健作用价值几何?原文写得清楚:可抵人参一两。无论作用还是名气,人参都是响当当的补元要药,相比于长在雪原险峻之地、较难采挖的虫草,为什么不用更常见的人参代替呢?况且病案中也明显看得出虫草发挥了类似功效,难道虫草真的不可代替吗?好像并没有。

乐约健康提醒:对待虫草 需要一颗平常心

古往今来,虫草从药品到食疗方再到今天各种形态的保健品,似乎验证着人们对它的执着有增无减。小编翻查古籍资料之后觉得——古人确实说它好,今人可能想太多。

在历代描述虫草的文字中,《脉药联珠药性考》说它“秘精益气”,《四川通志》也说它“性温暖,补精益髓”,《本草正义》更说到“本是常用参、附者,而虫草能愈之,无可疑义”……字面上透露出益肾填精的作用,与今天的倡导的养生保健意识同道,但能否实现并无确切证据。

中医早有“上工治未病”的思路,细想也适合强身、保健这些事,保养身心的功夫在于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,如果已经出现虚损状况才来求虫草扮演神药,希望包治百病……然而它只是一味补气药!服用保健的初衷是好的,但更可能的是用天价买到失望。

放下对虫草等补品的奢望,以平常心对待保健养生,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,更重要。

相关文章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虫草网 琼ICP备2023010360号-50